行业新闻
王永春: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意义重大
2024-08-14
2024年7月21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文发布。
《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优化基本养老服务供给,培育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健全公办养老机构运营机制,鼓励和引导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如何理解《决定》提出的关于养老产业的相关改革措施,就此,新京报记者专访了全国老龄委专家委委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专职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王永春。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事业、产业协同并进
新京报:《决定》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该如何理解?
王永春:《决定》的这一表述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回顾党和国家老龄工作的发展历程,这是一个养老事业政策与养老产业政策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养老事业政策是养老产业发展的基础,养老产业政策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是养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收入保障,也为以市场化机制运营的养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发展养老产业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整体布局中的重要一环,是推动银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具有两个重要的历史背景。
一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市场经济改革带来了市场化养老的需求。1992年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养老由单纯的福利性质逐步走向产业化、市场化,为养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体制基础。
二是199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主义养老保险体系,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保险、个人储蓄保险相组合的养老保险体系,社会保障制度开始建立,为养老产业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年,民政部颁布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提出农村社会养老改革计划。
党和国家在养老事业政策逐步完善的过程中,通过构建社会保障制度为养老产业提供间接的经济支撑,逐步出台产业政策直接促进养老产业合理有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养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养老产业也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养老产业政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对养老产业的指导更加精细化、体系化、规范化。
2017年出台的《“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用“繁荣老年消费市场”专章部署相关工作。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将养老产业放到银发经济下进行布局,提出“发展壮大老年用品产业”,强调“促进老年用品科技化、智能化升级”,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区域,规划布局10个左右高水平的银发经济产业园区”的实质性举措。
另外,在养老产业发展的细分领域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指导意见》等。
此次,《决定》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意味着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目标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市场和家庭的作用。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事业、产业协同并进。在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养老产业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新京报:《决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对此该如何理解?
王永春:发展银发经济是为了推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引导养老服务业由单一的养老照料服务向医疗、健康、文化、法律等多种相关服务拓展,强调老人不仅有生存需求,还有成长、社会参入等多方面需求。贯彻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时,要以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为方针,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等精神为指导,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为蓝图,在高质量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备老服务业。
在备老服务领域,随着抗衰老知识的普及,人们逐步意识到抗衰老产品不仅适用于解决已经出现的衰老问题,还适用于衰老预防,抗衰老措施越早介入,预期寿命越长、带病生存期越短,社会效益越高。
另外,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慢性病的防控,将慢性病综合防控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并将合理膳食和重大慢病防治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计划。
《决定》提出,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这将激发创业者、企业家投身于银发产业的热情,也为社会资本和投融资机构关注银发产业提振了信心。
发展互助性养老有助于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新京报:《决定》提出,推进互助性养老服务,促进医养结合。对此,该如何解读?
王永春:发展互助性养老服务意义重大,这是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的有力措施。
目前在农村开展的互助性养老照料服务,普遍存在医疗健康服务资源不足的问题。七普数据显示,居住在乡村的老年人(60岁以上)共有1.2亿。作为一个以亿计的群体,农村老人的收入、消费水平、人均享有公共服务资源处于社会整体水平之下,农村养老服务是民生保障中的薄弱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也面临着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缺、医养康养结合发展缓慢等短板。
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互助式养老服务,并对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出具体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城乡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农村养老服务补短板力度。”
此次,《决定》提出,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这一提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也必将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加快发展、补齐短板。
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建设,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补齐养老服务短板,进一步提高基本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新京报:当前我国银发经济的新动态有哪些?有哪些短板,如何解决?
王永春:国办发〔2024〕1号文《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重点部署了七大潜力产业,从老年人自身需要的老年用品、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康复辅助器具,到抗衰老、养老金融、老年旅游等高品质服务及环境适老化改造等。其中,适老化改造的市场需求迫切、市场规模巨大。
各地统计的数字显示,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的愿望占比远低于预期规划的“9064/9073”目标。以北京为例,99%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但是,近6成以上的老年人住房是2000年以前的建筑,房龄超20年以上,面临的痛点是上下楼不方便、缺乏警报装置和必要的防护装置。根据专业部门估算,全国仅对现有400亿平方米旧建筑进行适老化改造的市场规模可达15万亿元,居家室内环境适老化改造的市场规模达3万亿元。
居家养老是综合社会各类资源构成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的服务模式。目前从业于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因此,通过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数字技术为居家老人匹配链接“生活服务、紧急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旅居服务、安宁疗护”等服务资源的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得以快速发展,为缓解为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和满足个性化、多样化服务需求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市场规模达5万亿,占银发产业总规模的70%。全国有部分城市发布了《智慧养老应用场景需求清单》,清单涵盖安全防护、照护服务、健康服务、情感关爱等应用场景,通过发布需求,能够以场景应用为导向、以老人需求为中心,引导社会各界和企业提供新的创意和解决方案。
2023年1月,工信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意味着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已经跨入了“人工智能时代”, 随着老年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银发经济消费升级趋势明显,产业融合趋势加强,应积极推动行业数据共享,促进数据流通和交易,为银发产业数据要素加工和数字资产化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