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2025年养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国内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
2025-05-13
2025年,全球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养老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金融支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通过对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金融支持工具及其应用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养老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制约因素
养老产业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领域,近年来在中国取得了快速发展。《2025-2030年全球及中国养老行业市场现状调研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2023年,中国养老产业规模已达7万亿元,占GDP的6%;预计到2035年,规模将突破30万亿元,占GDP比重达10%。然而,养老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
(一)人口结构变迁冲击传统养老模式
中国当前面临生育率持续低迷与老龄化进程加速的双重压力,老年抚养比不断攀升,家庭代际支持体系承受巨大压力。养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规模为3.1亿,占总人口比重达2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2亿,占比15.6%。这种高龄少子化特征导致传统家庭养老功能持续弱化,社会化养老需求凸显。
(二)养老金体系可持续性受冲击
养老金体系作为养老产业的重要支撑,面临着系统性压力。2023年,企业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为3372元,仅相当于在职职工月均工资8175元的40%,远低于70%的国际标准和55%的警戒线。此外,中国养老金体系存在三支柱结构失衡问题,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比57.54%,第二支柱年金占比42.31%,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仅占0.15%。
(三)住房资产主导型的养老财富储备面临流动性困境
中国居民养老财富储备不足,呈现“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特征。2021年,中国步入中度老龄化时人均GDP仅为12551美元,显著低于日本(43440美元)、韩国(31363美元)和新加坡(72795美元)。居民资产配置中,住房资产占比高达60%,金融资产占比仅20.1%,亟须推动储蓄向养老金金融投资转化。
(四)长期照护保障支持力度不足
中国失能老年群体规模快速增长,照护需求与保障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缺口。2023年,全国2.67亿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占比突破50%,部分农村地区该比例高达70%。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自2016年试点以来已覆盖49个城市,参保人数达1.83亿,累计服务134.29万人,但制度发展仍面临覆盖范围局限、保障内容失衡、筹资机制不可持续等问题。
(五)养老服务深层次需求与专业化养老供给难以匹配
中国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呈现“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三元格局,但供给结构存在显著缺陷。截至2023年末,全国备案登记养老机构4.1万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36.3万个,总床位规模达823万张,但护理型床位占比不足50%,实际收住失能老人不足300万,与4200万失能老人的照护需求形成巨大缺口。
二、金融支持养老产业的突出问题
尽管养老产业前景广阔,但金融支持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政策性投资占主导地位,市场化资金投入不足
养老产业具有投资周期长、资本回报率低、经营风险高等特征,难以吸引市场化资金的持续投入。2022年,中国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领域总投资规模约1000亿元人民币,其中政府及政策性资金投入达760亿元,市场化投资规模仅为240亿元。
(二)融资模式单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养老产业的市场化融资体系目前呈现结构单一化特征,融资渠道主要集中于商业银行的抵押贷款类信贷业务。传统信贷融资模式审批流程长,时效性不足,存在明显的制度性障碍,导致轻资产型养老服务企业面临融资渠道不畅的困境。
三、支持养老产业的政策性金融工具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多种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
(一)养老产业专项债
养老产业专项债发行主体主要包括非金融企业债和地方政府发行的养老专项债。2015—2023年,债券市场累计发行养老产业非金融企业债券69期,募集资金总额超过580亿元。2023年,投向养老产业的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持续增长,达到近80亿元的历史峰值。
(二)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专项贷款
国家开发银行在养老产业金融支持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业务模式。2018年以来,国开行养老贷款规模保持稳定增长,截至2020年8月已在全国30个省份落地396个养老项目,累计提供融资支持386亿元。
(三)养老产业引导基金
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是专门以养老产业为核心投资领域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2014—2016年间,每年安排24亿元专项资金,覆盖8个试点省份。截至2024年8月底,存续运作的养老产业基金共计31只。
(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
PPP模式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与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创新机制,自2013年推广以来经历了显著的发展演变。2017年,财政部、民政部、人社部联合出台政策,明确将PPP模式引入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21年9月,入库养老产业相关项目共计170个,总投资额962.2亿元。
(五)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
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政策经历了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广的深化发展过程。2022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五省启动试点。截至2024年6月末,该政策已支持金融机构为80家普惠养老服务机构发放优惠贷款26.5亿元。
(六)福利彩票公益金
福利彩票公益金作为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资金来源,其用于养老服务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码。2022年,各级福利彩票公益金支持养老服务领域的资金规模达到117亿元,占当年福利彩票公益金总支出的54.9%。
四、支持养老产业的市场化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多种市场化金融工具支持养老产业的发展。
(一)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养老产业发展,市场化养老产业金融迎机遇
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的市场化支持框架。2024年,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多项政策,推动保险机构深度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养老产业的融资需求。
(二)多主体协同发力支持养老产业,保险公司成为市场化资本主力
养老产业已形成以保险资本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市场化投融资格局。2022年,保险资金投向养老机构建设领域的累计金额已突破1100亿元。2023年,险资养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达到190亿元。
(三)商业银行布局养老产业,推动相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多家商业银行加大养老产业贷款支持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均推出了针对养老产业的专项信贷产品和服务方案。
五、金融支持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路径
为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覆盖全民的养老保障体系
加速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完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协同机制,确保养老服务的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功能。
(二)政策引导支持金融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
加快推进养老产业基本法及配套政策体系的立法进程,构建分类分层的财税激励政策体系,完善产业标准与运营管理制度体系,推进政策协同以强化产融结合。
(三)积极引导多主体社会资本参与
打造综合金融服务生态圈,鼓励综合性保险公司在整合养老产业链中发挥核心作用,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信贷服务,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协同以提升区域养老供给质量。
(四)完善养老金融监管体系与市场化退出机制
健全全流程监管框架,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强化行为监管,构建老年金融消费者保护体系,优化市场化退出机制,保障各方合法权益,构建政策协同机制,提升监管效能。
(五)推动特色金融工具创新
构建全周期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健全市场化融资支持体系,破解深层次融资矛盾,推动养老产业高质量发展。
总结
2025年,中国养老产业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背景下,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通过政策性金融工具和市场化金融手段的协同发力,养老产业的金融。